9月10日下午三点半,丹桂飘香,北郊高中校园里处处可见81届校友们的身影,他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一起相聚在美丽的北郊中学新校区,共话北郊的明天。我校小记者们有幸采访到了当年北郊81届校友的班主任居市长以及当年一些校友们。请看,小记者们采访到了什么有趣的内容呢?
小记者与居市长面对面:老师与学生是最不功利的组合
聆听完居丽琴副市长对八一届同学的深情发言后,我做为一名小记者有幸采访了正在和往届学生合影的居市长。当我问到居市长是喜欢当老师还是当市长时,她笑说:“我还是喜欢当老师。”因为居市长曾经是八一届北郊高中学生的班主任,所以教师的身份才是最好的形象诠释。
在居老师对全体老校友的讲话中提到,自己毕业后直接开始上课,要到处旁听累计经验,而且当时教学环境十分艰苦。如今,新生代的老师们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丰富教学资料,他们的业务水平肯定能达到新的高度。对目前在校教书的老师们,居老师寄以厚望,希望这些教师在把握住难得的机遇的同时能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当谈及目前有很多老师一边考研一边教书,居老师也很支持。“这是好事情,能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老师与学生是最不功利的一对组合了”,居老师这样说,“学生超过自己的老师是最成功的”。在之前的一位校友发言中,说到:“最成功的老师是能让自己的学生记住的。”被遗忘的老师只能算是建树一般,毫无疑问,居老师是成功的,如今她的学生已经是遍布大江南北国内国外。北郊中学是居老师工作生活了11年的地方,她希望每一个从这里出来的北郊人都怀揣为了母校的荣誉而奋斗的精神去创造自己更美好的明天。(郑恺)
难忘北郊恩师
时值北郊中学81届校友聚会,我们很有幸采访到了我们的81届学姐——谢红。她是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当年的学生会主席岳志建为我们引见了这位学姐。采访开始,我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学姐您好,我是常州日报的小记者,能对您做个采访吗?”谢红学姐很高心地答应了。“您是北郊的毕业生,回想过去给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谢红学姐说给她印象最深是北郊的老师,那时正是文革时期,没有大学。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北郊的第一批年轻老师上完师范,就踏入了北郊工作。她说是北郊老师用自己的双手建好了学校的围墙,迎接了学生的入学。他们在岗位上一面工作,一面成长,无私的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北郊中学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为学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均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为北郊中学各项荣誉的取得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后谢红学姐还透露一个小秘密:我们的教科书就是她们出版社编的,她特别希望我们现在北郊莘莘学子继续努力学习,为北郊创造更辉煌的明天而奋斗。(周欣/包正才)
北郊81届校友毕业三十周年活动的两位组织者姚小平和岳志建如是说:
不断发展的学校才能创造未来
姚小平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名空军,今天,他一身军装,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告诉小记者,他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很简单:大家这么多年没见了,今年是毕业30周年,也正值教师节和中秋节,一起看看老师,一起聚聚,一起过节挺好的。同时,也是为了激励北郊新的学子好好读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是姚学长第一次来到北郊新校区,“一所档次高,环境好,现代化,科学化的重点高中,它符合胡锦涛主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他 对北郊的第一印象。
同样,他也表达了他对母校的祝福与期望。“对北郊,我希望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它可以成为信息化,科技化更强的学校!北郊中学有严谨的管理、优质的教学,老师的职业道德都很高,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人才,为祖国做了很大的贡献。你们拥有美丽的校园环境,也拥有优质的成长条件,所以更要努力学习,增加知识,成为复合性,综合性,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要为人民服务。”
母校的精神,才是我们自发的动力
岳志健是这次活动的另一组织者,现在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精神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的他是北郊第二届学生会会长。毕业这么多年,他一直关注着北郊的发展。在新的校园,他看到学校发展了,强大了,在市民心中地位提升了。他说:“当我们上学的时候,北郊是一所新学校,但是推动北郊不断前进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奋发自强的北郊精神。”在北郊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去获取经验,确定目标,培养一个良好的素质,用北郊这个优秀的资源去熏陶自己。对于北郊的莘莘学子,他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和锻炼自己,要全面发展,利用北郊的环境,在实践中学习获取经验,好好学习!” (蒋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