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主动发展系列报道
感受精彩,眺望幸福
——记2010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
2010年11月16日,在风景如画的东方湿地盐城,2010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隆重召开。作为一名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高中语文教学的盛会,能见证各位语文教学前辈的风采。
16日上午7:40,2010年江苏省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观摩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分两天举行,共有十四节公开课进行展示,每天上午与下午上课结束之后进行评课。
作为一个新教师,我抱着学习的心态认真参与了此次的观摩活动,老师们的精彩课堂让我叹服,专家们的独到评点更是让我茅塞顿开。通过老师们富有智慧的课堂设计,我发觉了一堂精彩语文课背后所需的功力;而同学们的充满智慧的应答,也让我感受到了能真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幸福。
首先,是对“教什么”这个问题的领悟。作为新老师,我们常常面对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正如苏州教研室的袁老师所说,我们需要找出可以精讲的,让学生去发现人的文章作为我们的教学内容,然后本着“问题从学生中来”的原则,在学生不懂的地方以及学生欣赏不到的地方点一点。南通一中的杨彬老师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课堂教学,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杨老师课前先让学生预习,然后提出问题,在学生问题中筛选出了四个问题:1、伽西莫多要水时,爱思美兰达为什么要送水?水与眼泪之间有什么关系?2、观众在送水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3、作者在结尾处的处理是否太简单?(观众的变化是否太突然?)4、人物的塑造有些脱离现实?(美的太美,丑的太丑)作者有什么用意?
由这四个问题展开,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研习。首先让学生找出水与眼泪相关的段落朗读,然后依据文本,说说眼泪有什么样的内涵,学生找出了感动、忏悔、自责等内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理解伽西莫多为什么感动,并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第一次流出眼泪”的“第一次”说明了什么。学生得出了伽西莫多“动物性很强”这样一个特征,教师接着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了一些依据,然后结合伽西莫多的身世对“动物性很强”这一特征进行了概括。然后,就“这样一个动物性很强的人为什么流眼泪”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体会出伽西莫多的内心是在由原始状态向真善美发展,真善美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湮没仇恨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忏悔比感激更为深层。讨论进行到这里,学生对眼泪的内涵已经清晰,这时教师从题目入手,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立刻指出,“换”字有交易的成分,缺少感情色彩。教师趁机引入开头的一个问题:爱思美兰达为什么要送水?经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爱思美兰达送水是出于她的善良天性,“换”字与文意不符,学生认为可以换成“报”,体现感激,可以换成“因”,体现因果关系,教师最后展示了一些其他的译本,对同学们的理解做了肯定。对于其他的几个问题,教师由雨果《<克伦威尔>序言》中的一段话过渡,说明雨果善于利用对比表现人物的美与丑、善与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爱思美兰达、伽西莫多、弗洛罗副主教以及围观群众这些人物形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进行文本研讨,学生找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教师在此基础上概括:对比不仅在人物之间,还存在于人物的自身,如伽西莫多的外表与内心的对比。同时教师也指出,单纯的对比使人物形象典型化,但也会扁平,雨果更看重人物性格的动态变化,以伽西莫多举例,从不流泪到第一滴泪,到最后将弗洛罗副主教推下钟楼的泪流成河,表现了人物苏醒的全过程,才是雨果美丑对照的精髓所在。杨老师接着让学生找找还有没有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学生齐声说围观群众,然后具体分析到群众们由无缘无故的仇恨到最后的被感动。教师接着向学生指出雨果作为一名浪漫主义者,他的情节设计旨在完成人性的救赎,并引用雨果的一段话,注解了“理想作为艺术的动力”的主张,课外延伸还展示了大学生救落水少年牺牲和船家捞尸要报酬两幅图片,指出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美丑对比,我们要学会用美去抵挡生活中的丑恶面。
这样一堂精彩的课例,从学生不懂的问题切入,教师通过追问和点拨,鼓励学生由点及面地探究文本,重视课堂的生成。课外资料的介绍,也是基于帮助学生理解的这一层面。课堂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学生不懂处为增长点,点拨学生欣赏时未能体会的精妙处,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老教师的功力。
还有就是对于“怎么教”这一问题的体会,即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教而教还是为学而教?参加优课观摩期间,我带着教研组印发的王荣生教授的讲座材料,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在课堂研究教学中应该关注这样一些复杂现象: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思考着三个层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观摩中,想到了王教授的这句话,我很有感触。
在《可以预约的雪》这一课例中,在学生课前已经预习的情况下,教师以“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疑惑”提问,进行分角色朗读:男生读12-13段,女生读15-16段。全班读20-22段,教师范读其他章节。读书环节占了九分钟以上。虽然教师朗读得很有感情,但是我们有这样的疑惑:这篇散文这样分角色朗读有什么用意?既然已经预习了,花了这么长时间进行朗读是否有必要,这个读高于预习之处在哪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了,学生只是点缀其中的陪衬,这样的设计着力点放在了教师的教,甚至是教师的展示上,已经忽略了学生的学。而同样是教师的读,盐城市田家炳中学的许万军老师的《蜀道难》就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在导入之后,许老师指出诵读是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先给同学们背诵了《蜀道难》全诗,实际上也是为同学们做了一个范读。接着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己读一读,感受诗歌风格。在后面的品读环节,教师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也反复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表现风格。由“听读”“诵读”“品读”“精读”,“读”字贯穿教学环节,帮助了学生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诗歌诵读的能力,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言,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应该是学生,是学情,是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学生的学习成效。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课堂不应仅仅是教师展示的舞台,更应该是学生放飞思维的地方。教师的精彩,只是一个人的精彩,教师引导之下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成功。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