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报告记录
——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研讨会
笔者有幸于11月22-23日参加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研讨会。
会议第一议程由凤凰教育集团王总致欢迎词并介绍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与目的:更好推进新课程改革,建设更好的教材为课改服务。第二议程由扬州大学吴星教授作了“江苏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专题报告,报告从解读课程标准,利用教材资源,分析考试说明,研究化学问题,重视化学实验,实施有效教学等几个方面阐述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利用好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第三议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王祖浩教授对当前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修订做了抛砖引玉的专题报告,对苏教版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知识框架做了详细的阐述。然后由来自江苏十个大市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代表对教材使用后意见与建议进行交流。
江苏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报告记录:
扬州大学吴星教授以“江苏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为主题提出了4个问题:(1)江苏基础化学教育改变了什么?(2)课改背景下,如何处理学、教、评的关系?(3)江苏高考政策下如何让更多的选择化学?(4)江苏化学基础教育工作者能做些什么?
在报告中吴星教授指出:江苏化学课程特点主要是时间紧,内容多,地位低,课业重,学力差,边缘化。面临高考,当前我们在追求上线率而不是升学率,导致化学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在教学中吴教授给我们指出需要研究学生、教师、政府;需要研究学习、教学、评价。需要研究学什么?怎么学?教什么?怎么教?考什么?怎么考?需要分析课程标准(依据),考试大纲(结合),学习要求,考试说明,化学教材,化学实验,化学教辅,化学学习,化学教育,化学评价。
吴教授重点提出要求高中化学老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细致分析考试说明。吴教授在考纲解读过程中例举了诸多案例,如化学平衡的应用是不断地打破平衡,反应才有推动力;沉淀溶解平衡,沉淀转化的本质不是有难溶物转化为更难溶的物质,而要用平衡移动的原理来解释;能用焓变等说明反应方向,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就超纲等。吴教授同时还提出修改课程标准中部分内容如,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改为进行简单的计算。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交流中吴教授提出:(1)怎样利用好教材,怎样充分利用各种教材?2007年考查乙酸乙酯的制备与人教版教材实验化学中乙酸乙酯的制备。研究整套教材,实验化学、化学技术、化学与生活。2010年江苏高考阴离子交换膜与人教版化学技术教材中电解饱和食盐水,乙醇算不算弱电解质?教材存在共同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为教学服务,建设教材。
(2)如何分析研究考试说明。研究各地的模拟试卷和考试说明谁更重要?研究各地考试试卷时必须的,研究考试说明更应该加强。2010年考试说明有三大变化,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2010年江苏化学考试说明增加必考要求:能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能对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使用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3)如何研究化学问题。发展趋势:知识、能力、素养。能力更为重要。通过化学学科究竟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化学应该关注的问题是真实性、情景性、探究性、新颖性、应用性、综合性。如用氯气消灭老鼠不真实;镁条、铁片插到浓硝酸中能形成原电池很不真实。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一是创造物质,二是实现能量的转换。新颖性能兼顾公平性,所有的题目必须是原创。研究试卷的目的是学习和回避。解决试卷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结论。应用必然是综合性的,2008年开始出现工艺流程题,没有出现框图题。框图题能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如叠氮化银分解的氮气制备氨气,碳化铝制备甲烷等。能不能考硫酸的工业制法,他不符合江苏高考题必须是原创的原则。框图题是一种方法,是一种能力,流程和框图结合。框图用ABC,而流程是把具体的物质都告诉我们。稳定均分、覆盖知识面、调节和稳定考生考试心态,选择题减少是重能力的体现。试卷要求学生能快速阅读准确捕捉信息。废铁屑的问题,2005年江苏高考考、2008年天津高考考、2009年北京高考考,这些问题具有代表性。
(4)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改革到今天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要通过高考来重视实验,引导学生去做实验,让学生为不做实验负责,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的细节,实验既会做也会说,实验教学过程中对实验的细节强调得过分,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忽略了。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化学问题的解决。
(5)如何实施有效教学。高三复习的基本目标是提前帮助学生解决高考试题中遇到的困难。保障和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新制的氯水与久置的氯水的区别是什么?放置多长时间才没有氯气和次氯酸?化学高考太难,江苏高考方案不利于化学教学,部分学校、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将知识能力一步要求达到高考要求。2010年高考化学计算很简单,但是学生得分很低,平时考试中化学计算的都放弃,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怕化学计算?
教学的有效性。诊断有效;学情分析;目标有效,高考分析;策略有效,教学方法;生成有效,学习效果。教学过程中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会做所有的题目。化学试卷中没有一道题目是所有学生都会做的。宁可赏十指不可断一指。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最后,吴教授给出了五个建议。
建议一:少讲多学,多讲多练,精讲精练,少讲多学。衡量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课堂上话多的教师,一个优秀的老师不是知道考什么的老师而是知道不讲什么的老师。能讲是教学的技能,少讲是教学的艺术。
一定不考的内容:物质的状态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铁为什么在纯阳中燃烧更旺?氯化铁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判断下列化学式师范正确,H2O/H2O2/HO2?为什么铁分别与盐酸、硫酸反应速率不一样?
缺乏真实科学背景的内容:
提倡校本教研,共同探讨一些肯定不考的内容。
建议二:情景教学。学科能力测量的心智模型,情景经验、心智水平、学科知识。(以硫酸亚铁的复习进行复习化学实验)。特定情景下的问题不能放大,如上海高考曾考查用干燥管防止倒吸,上课能不能讲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倒吸?情景不是单独创设,而是解决真实的化学问题时的背景。
建议三:知识建构。建议元素化合物复习中使用框图,并合理使用框图。处理基础的核心知识与信息的关系。
建议四:视听动组合。
建议五:研究学科能力。化学学科能力:化学特征要素,内容维度,思维品质, 一般能力。化学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
化学研究的层次:分子水平;化学研究方法:实验和计算;化学认识方法:概况与统计化学表现形式:化学语言化学;发展目标:人类进步。
建议六:学会选择
选择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能力。

图片1

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