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课程建设>>教研动态>>教研动态>>文章内容
马鞍山之行系列报道之六
发布时间:2011-03-03   点击:   来源:语文组   录入者: 王俊

心事何茫然

高二语文组 王俊

“人在旅途上,心事何茫然。”这是前日马鞍山二中盛庆丰老师羁旅诗专题的课题名。

 这两句诗使我想起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盛庆丰老师是江苏高邮人,在安徽执教;我是安徽人,在江苏任教。面对“羁旅”二字,盛老师虽身在旅途,但毫无羁绊之义。而我,虽然脚下踏着安徽的土地,却有着游子的羁绊,内心充满着惆怅,心事也茫然起来。

31日,早晨650我们备课组7位老师欣欣然,乘着校车前往马鞍山。校车在微薄的雨雾中疾驰向前。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的同仁已先行前往,作我们的先导。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刚好补个“回笼觉”,座位空阔,每个人恣意享受着这一短暂的旅途。对于马鞍山二中,作为安徽人,我只知道是所很好的学校,具体怎样却不得知晓。

时钟:校园的厚重

从葛羊山路口插入市区,不一会,阔大的“马鞍山第二中学”的字样坠入眼帘,学校大门高、阔,一弯池水悠悠地环抱校园,厚重与灵动相互映衬。大门背后有一石柱,笔挺高拔,高出校园的所有建筑,很显目。上面的时钟指向950。我知道,古代大型建筑物前面会竖起巨大的石柱,既是装饰,也是道路的标志。马鞍山二中这个巨大的石柱时钟放置此,我想除了上述方面的作用,不知可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之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代人,更应如是,想至此,脚下不由加快,走入会议室。

大家:平常的莞尔

    前不久看吴非在新浪网上写的一篇博文叫《学校的老树》,文中称很多校长,不顾原先校园厚重历史的载体,譬如老树,只管拆、盖,多造政绩,“像个暴发户,身上簇新簇新的”。我也对“暴发户”校长心存芥蒂,对于崭新的学校心中难免有些失落,总想找到一些有关这个学校的历史痕迹,一些人文的印象。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大学非高楼大夏之谓也,大师之谓也。”我想,这种评价不仅仅适应大学,中小学也一样。想到这些,我开始在心里想这所全省一流的学校是否匹配“大师”的要求。

进入会议室,一番起落、奉茶、寒暄,座首中间是接待我们来访的副校长郭惠宇。翻开他们赠与的二中材料,其中一本就是他的专著《灵动之美——郭惠宇老师教学艺术初探》。他的头衔很多,粗略看看从行政到荣誉称号有10项之多。再看他1960年出生,50岁能达此成就是学有所成了。听他谈马鞍山的政治经济,熟谂中有看他对马鞍山前景的期盼,对这块土地他有着一份强烈的情感认同。反观我们,虽然在异乡定居但是在情感认同上还是很难。郭老师谈起语文教学时,因是本色行当,所以谈者津津,听者有味。郭老师还在上高三的语文课,听他的表述和他同事的补充,知道了他对于语文课程的独到理解。“语文的核心是要抓住课程和课堂”“语文要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史记》我也没有全读完,“表”我是读不下去的”......一位特级教师并没有将自己放在神坛之上自己供奉自己,也没有拿数量惊人的核心期刊论文去恫吓听者,有的是对语文课堂的真实体悟,一种对语文去伪存真地认识。盛庆丰老师在为郭老师的讲话作补充时,一直在提“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还搬出“一有空我就到郭校那里去,把他的电脑搬出来,瞅几眼,找点灵感”的逸事。两位特级教师,亦师亦友,明月共邀,美酒共尝,难怪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能有如此生机。郭惠宇老师,按照常理我应该在文中称其为郭校长,但是他的一句话让我改换了这个称谓。“都是语文老师,没有什么身份之别,亲切点好!”。“师”是个多么诱人的名字啊,古人将“师”的身份看得特别重要,即使做官了也要将那一年主考自己的考官称为“宗师”,称自己为“门生”。国民党很多高级官员称蒋介石为“校长”而非“总统”,其中掺入了亲切的师生情谊。之后,酒席未过半,郭老师提前退席,因为下午高三有课,不敢耽误。他在拱手作别时,面带微笑,声声抱歉,我们众位来者也不尽莞尔。我想在我们国家特级教师和校长繁若星辰,但是能够在这当中有一颗平常心,能够与同仁莞尔而谈的,郭老师应该居一席。很可惜,我见识粗浅,没有更多机会与郭老师交流,这岂不是茫然之事?

教研:雁阵的启示

   为什么鸟儿在天上要排成一个队形飞翔?因为鸟儿跟着领队的鸟可以更容易飞行。领队的鸟会避开风的阻力,使其他的鸟能更有效率地飞。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三角形的队形,加拿大的天鹅就没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它们的长途迁徒。

  许多不愿意承担风险的生意人相信自己可以遵循同样的策略。他们想等到市场上出现一个领军人物,然后自己再去拷贝他的模式,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承担风险。
  仔细观察雁阵,你就能发现,他们的队形也并非一成不变的。每过几分钟,就有一只雁从后面飞上前去代替领头雁的位置,而领头雁则退到最后休息。
  但在人类社会里,谁要是害怕做一只出头鸟,那就意味着他永远不可能成为领头雁了。人们铁了心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混日子,总是躲在后面避免危机和风险。如果他们犯了错误或是跟错了人,那就算完了。当一家大公司要裁掉千分之一的员工时,他们往往很难幸免。

                                                   ——摘自“人民网”
    在听了马鞍山二中语文教研组长潘文杰老师对教研组情况的介绍后,我想到了“雁阵理论”。在会议室里接待我们的恰好是三任语文教研组长,郭惠宇老师之后是盛庆丰老师,然后是潘文杰老师。潘老师戏称语文教研组是“贵族组”,教研组现有29人,校级领导3位,中层1位。职称荣誉上,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0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6人。在年龄结构上60年的20人,70年的4人,805人。显然他们的语文教研组以中年人和中高职称老师为主,其中的优势一看即明。我想他们教研组那些为数不多的80后教师,一定会为生存在这么丰厚的教学土壤上而高兴。

一个教研组的兴盛和生机应该是由整个教研组的合力和某些教师的教学风格构成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人文素养要求相对较高,同时还要教师要有一定的课程理念,以及独有的教学风格。这次来听课,很凑巧,他们选修教材用的就是我们苏教版的。我们很关心他们是如何实施这些课程的。他们在谈到教材处理时更多的是谈及郭老师的惠泽。例如《史记》,郭老师强调对各专题的“打通”,另外将学生《史记》阅读心得装订成册,发表。在他的带动下,教研组其他老师一方面佩服其教学的专注,另一方面也有着一份压力。一个领头雁的努力使得雁阵中的其他成员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盛庆丰老师在处理《唐诗宋词选读》时按照“主题”打通的方式,显然这就是受这种“统整”方式的影响。然而,也不乏创新,例如在学习方式上盛老师侧重学生的理解和情感的介入,要求学生各领专题为同学授课等。  

正如雁阵的领头大雁经常会有另外一只大雁来顶替一样,每个教研组长的功能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但是只要他们愿意领头都会给教研组带来不同的新鲜空气。只要大家不是仅仅躲在领头雁后面,那么教研组的生气就会层现出来。教研组的发展,个人之力是微薄的,只有每个人都愿意去做那只领头雁才能让这个集体有充满活力。

语文:好玩的课程

如今的语文背负的东西太多,一言难尽。我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见识得到拓展,思维得到锻炼,心灵得到净化,学生在课堂上外在的表现是没有负担的微笑,思考问题时的专注眼神。然而,这些首先是建立在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认知和语文教学的使命感上。

盛庆丰老师说“语文课要上得好玩一点,不好玩上了干什么?”我想,他的“好玩”绝对不是肤浅地迎合学生,而是让学生学有所得,使学生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升华。在听盛老师上课当中,我内心有多次颤动。一是我也在尝试这种“主题”式教学,将课程打通;二是我发现他的教学环节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从演绎到归纳再到演绎,这与我的授课思维也一致。最让我开心的是他课堂授课的随和,不过分在意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而是在设计好的教学框架下,灵动地发挥个人的知识和学养,力求让学生说心中话,写心中事。这样的语文课就是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可能有的老师会觉得这节课不怎么样,缺少精心细致的设计。是的,我们很多精心准备的课,已经武装到“牙齿”了,每一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授课教师在反复磨课后机械地按程序展开,这上的还是课吗?上的又是谁的课?这样的课能坚持几何?张炎在《词源》卷下中评价吴文英的词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炫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的确,一些语文课上得很精彩,“炫人眼目”,可是“遂拆下来”根本不叫语文课,最起码不是常态的有生气的语文课。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小插曲,由于超链接到一个网站,导致幻灯片上出现了一些游戏画面和搞笑的音乐,学生哄堂大笑,盛老师没有什么羞赧,反而真诚地寻求学生的帮助,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无奈。这种公开课的场景我们也见过,有的老师反应不可谓不机智,有各种各样的机智之语。可是我想说,真实面对,真诚表达是最重要的。课后,我有幸在饭桌上和盛老师离得很近,聊了一些,他直接以兄弟相称,我不尽莞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好个盛特级啊!好玩的语文课可能只有“好玩”的语文老师才能教得出来吧!临行时,盛老师又以“人在旅途上,心事何茫然”与我们作别,我不尽唏嘘,以后一定多与他交流。念至此,心事亦茫然!

羁旅:茫然的心事

    短暂的旅行,谈不上羁旅之感,然而在那个我叫做故乡的土地上,是什么牵动了我的心肠,可能是一句方言,可能是对郭老师的认识,可能是对盛老师“羁旅”诗的认同,可能是对职业归属的期盼,可能是那一些豪迈之人的语文味,也有可能是李白诗歌的氤氲。然而对于我来说,踏上规程即走上羁旅,何事苦淹留,期盼点什么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218号    邮编:213031   传真、监督电话:0519-8118970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