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青少年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 |
|
常教发〔2011〕5号
各辖市、区教育局(教育文体局、社会事业局),各在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局属各学校,各职业学校: 附件1: 常州市普通高中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方案 (试行)
一、工作目标 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本土及国内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有培养方式,激发和增强潜在的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选拔及培养方式 根据我市实际,该项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 (一)实验阶段(2011—2013年) 1.在全市范围内选拔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导师。根据一定条件,在全市通过推荐选拔的方式确定一批导师,专业领域包括生物科学、工程建设、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社会科学、文艺创作等方面。经确认后,建立名师工作室,由导师发布各自的研究方向、教学内容以及招生要求等,并负责学员考核。原则上每位导师带2-3名学生。 2.在常州市四星级高中校选拔学员(原则上为高一年级学生)。学员通过推荐或自荐,填写《常州市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青少年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申请表》,经教育部门认定后,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导师。 3.培养方式。学员在导师指导下,结合目前校内研究性学习,完成具有一定探索创新意义的研究课题;学员的考核,通过定期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等活动进行,以其参与上述课程的表现和研究水平作为评估标准。 (二)推广阶段(2014—2020年) 由有关学校分别择优推荐2-8名优秀高一学生,共约100位学员,参加首批实验项目;拟推荐若干所示范高中成为项目基地学校,打造成常州地区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心、服务中心和指导中心,侧重信息技术、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方向。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1.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课程体系。 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修习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一方面整合国家课程,使之校本化;同时加入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设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择课程,学生在校三年形成序列。必修课程主要包括科学家的讲座、文化经典选读等着眼于学生成长所必须的内容,选修类课程将引入学科竞赛课程、自主实验课程、科技创新课程、领导力课程、国外课程、部分大学基础课程等。 2.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生涯规划以及发展倾向,基地学校选聘导师对学生指导。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学校选配。导师主要由本校、本市和国内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专家担任。一般一位导师担任一个学生项目组的指导教师。 二是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导师在强化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和志向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对学生从入班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 三是实行项目管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按照学生研究课题进行组合,形成项目研究团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形成研究项目并完成项目,形成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和答辩。 四是实行选课制。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倾向以及兴趣爱好特长,基地学校、高校及科研院所将提供适合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课程,并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同时加强对选择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估,提高选择课程的教育质量。 3.形成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评价机制。 基地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建立网上成长记录档案,跟踪、评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 一是加强过程性评估,必修公共课程侧重于表现评价与任务完成评价,选修课程侧重于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课程的实施进程与成效评估。 二是吸纳多方参与评估,结合大学、科研院所等协作单位,对共同开设的相关课程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潜能与现实表现给予考核。 三是实行学分制,根据学生学业的发展状况,经过考核认定相应学分,并逐渐形成不同层次的培养序列,学分值高的学生将优先获得课程选择权和导师选择权,并优先参加高校的自主招生选拔。 四是实行奖励制度,设立学生创新基金,健全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奖励与资助制度。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在教育行政统一领导下,成立以丁伟明为组长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小组,具体研究、审议、决策人才培养工作相关政策措施和总体规划; 各基地学校负责人为拔尖人才培养小组成员,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工作,切实落实培养方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联络、协调和管理。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时通报培养计划实施情况,指导和协调各项培养工作。 (二)建立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 一是建立升学直通车。有条件的高中校招收初高中六年一贯的教改试点班,学校为试点班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培养计划,配备学术导师,对他们进行跟踪培养,并与大学衔接,争取让绝大部分同学免试进入国内外著名大学。 二是改革招生政策。四星级高中校每年拿出部分名额进行自主招考,由学生自荐和初中学校推荐,通过学校面试的学生报市教育局、市招办批准后可不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高中校就读;同时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联系,争取让优秀的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免试进入高校学习。 (三)建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交流机制。打破校际、地域限制,进行学生异地交流学习制;加强与其他地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的交流;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一流的大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在学生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二是建立活动保障机制。与科协等部门协作,定期举办或参加常州市及国内外中学生创新创意大赛、创新发明成果展、创新探究论文答辩会等,推动全市中学生的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是建立联合育人机制。选择常州地区高校、常州科教城有关实验室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校外基地;加强与南大、东大、复旦、交大等附近重点高校联系,并聘请部分教授学者担任学术导师;加强与常州地区的高科技企业的联系,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相关实验。 (四)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要在教师配备中聘请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专业素养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担任培育班班主任及学生的导师。 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高校参加培训或参与课题研究;选送优秀教师赴海外著名大学或著名研究所进行短期培训交流。 为有专长的导师建立名教师工作室,扩大教师队伍。 (五)实现经费保障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软件和硬件建设,确保经费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