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生发展>>发现教育>>发现教育>>文章内容
用双手构筑梦想
发布时间:2016-12-22   点击:   来源:高二年级   录入者:佚名
用双手构筑梦想
——高二通用技术感悟
   12月19日上午7点30分,我校高二年级同学在高二年级主任、各班班主任、相关带队老师的安排和带领下,乘车去市少年宫参加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
   8点10分左右,各班学生们安全到达少年宫,在各课程班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教室开始课程学习。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期间,北郊的同学不仅对课程本身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展示了很高的动手和创作能力,各个时间段的表现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展示了北郊同学优秀的素质。 
   通过两天半的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体验了荧幕后的精彩,重新审视“工匠精神”,体验了不一样的种植,感受了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和平时学习书面知识不一样的是,这次让他们实实在在的去感受了装扮世界的美好。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听听学生的感悟。 
 
亲力亲为  不枉此行
         高二(16)范东源
   朱老夫子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谓铭志,所谓砥行,披荆斩棘跨越万般艰难险阻,品味雨后阳光,才能知晓,也必能珍惜。
   无限风光在险峰。
 
   OM,一个古怪而新颖的词,英文的缩写赋予了它外表的五光十色,中文的翻译褶褶生辉——头脑奥林匹克,仿佛是思维与灵魂的魔方,吸引着众多的好奇者。
   然而始入这片天地,一切与预想的“批量试卷、刁钻怪题”大相径庭,仅仅是看似简单的要求,拼一辆科学狩猎小车,用手边的材料再组装狩猎工具,完成指定任务。嬉笑之余,同学们是踌躇满志,仿佛一天足以完成。
   但等材料到手,困难便接踵而至。“原生态”的长木榛不必说,也没有滑轮,长螺钉和简单转轴机械,所提供的三件金属,一个是指甲大的螺钉,二是半个手掌大的车轮,三是易弯折的一根铁丝。脱离了金属,很多事真的难以办到,金属的坚固与稳定坚不可摧,如今只能靠这些材料拼凑。
   靠着“高科技”的气钉枪与胶水枪,再借助电钻和金属锯、木制手拉锯,第一天的小车算是组装完成,但第二天的牵引夹送装置,暴露了之前木条使用得过于奢侈——木料告急,要做一个长四格地砖的X形夹,至少要4-5米长的木条,手上却只有两米左右的大半根了。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将木条截细、截扁,成了延长长度的制胜法宝。但这从中间一锯而开,其困难与之前横向地截取不可同日而语,费力不说,更重要的是锯子宽度有限,要继续只能用手拉锯—锯齿已经凹凸不平,锯面泛着七色的锈光。
   才锯了三四下,手拉锯滑出,仿佛力尽瘫倒的老牛——再装上再锯,那声音单调而奇特,锯面银白切口发紫,一点点回缩而卷曲了。
   一点、一点、一点、、、、、、,木屑翻飞,轻呛一口,暗黄色便漫天卷地开来,窗外行人匆匆,是宁静而神清气爽的冬日午后。
 
   终于,那裂纹延伸到了低端,这意味着大局已定。我将金属锯的扁端卡人木缝中,高举榔头,猛力一砸,木块下部一震,再接一下,终于那悦耳的“咔”的一声传来,我取出金属锯松手,缝隙在重力下自动地扩大,木屑散舞,阳光洞开。
   稍举锯条,缓缓劈下,一切势如破竹,像是沉香落斧,华山为开。
   “啪”“啪”两声,遍地金黄。
 
   肃杀的寒冬,树枝上早已空空荡荡,教室里留下颜料的七彩,但一切也变得宁静而寂寞,花谢花落,人去楼空。它们见证了两天里的坚持与奋战,那歌声余音绕梁。
   那个下午的作品或会败朽,但那片阳光却常驻而久留。
   只缘身在此山中。
传统,何去何从
高二(16) 朱界通
   在通用技术的课程中,我接触了历史悠久的茶艺文化。茶艺,即茶礼、茶道。茶艺,始于唐,兴于宋。在宋朝,茶艺成为了少有的,流行于皇家和庶民间的娱乐活动。
   茶文化虽延续至今,但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如今,茶艺以优雅著称,但以其中的轻、缓、柔与当下又紧又急的社会风气显得格格不入。这日渐衰颓的传统文化,又都有着过于清淡,过于缓慢、清淡的“通病”。
   既然是“病”,那是否就必须医治?疾病也有它存在的意义。病痛,我们从中感到了寒冷,进而更加珍惜温暖;感到了孤独,进而更珍惜亲友;感到了生命的脆弱易逝,进而更加珍惜每天的点点滴滴……同样,传统艺术也有它独有的价值与魅力。
   回到茶艺。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向晚的牛车,代表着那一代人悠闲的风度。在低水平的生活条件下,古人讲的是惬意。窗外的街景热闹、美人袅娜,那是属于感官的刺激。释放,才是最重要的。在牛车上躺下,抖落一肚子垃圾情绪。直到高大上的隋唐,人们渐渐学着享受生活。同时,也怀念魏晋人草本般的生活。植物经微尺度地发育,开花,结果。开花一春,结果一秋。简单,率性,安静,以及缓慢。茶艺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给百姓带来了贵族的优雅,送走了物欲和浮躁。渐渐的,茶艺飘进了家家户户,沁人心脾,久留余香。茶香,又以婀娜的身姿走进了文武失调的宋王朝。自赵匡胤起,宋国总是蒙着温和的色彩。农商业经济的繁荣,让宋人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茶艺也得以发扬光大。从贵族到百姓,从皇家到市井,茶艺以斗茶这一新姿态,在众多艺术文化中脱颖而出。对茶叶种的细心研究,冲茶手法的潜心钻研,品茶礼仪的用心规定,是对无精打采的生活的精彩背叛,是在物欲纵流的社会的一股清流。
   茶艺,只是传统文化的香水中,悠悠的一股。
   爱尔兰诗人悉尼,有着一首诗,名为《铁匠铺》。“他依在门框上探出身来,回忆着马蹄的得得声/当汽车成行略过;然后嘟哝着进屋里去,一阵砰砰和轻击/鼓动风箱,把实实在在的铁锤平。”这风靡一时的“工匠精神”,强调专注、细致、耐心。同样也是和社会风气的格格不入。传统中的大宗——画,以“成教化、助人伦、明劝诫、著升沉”为目的。注定了传统的与物欲的脱节,对利益的不屑,也注定了“格格不入”。陶艺,缓慢的发育,悸动。泥土经微尺度地发育,而为陶。皲裂,如时间微尺度的流逝和断裂。慢慢,慢慢的“格格不入”……
   显而易见,传统,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世界。那个世界,没有美丽的修辞学,有的是手的智慧和踏实的行事法则。那是个后退的世界,遥远的世界。那个世界,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感受精细的生命。
   时代已不再需要手艺人,那生活呢?传统工艺,不是创造,是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被阴影覆盖的东西,被记忆蒙尘的东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新北区辽河路218号    邮编:213031   传真、监督电话:0519-81189706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