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让我们去拥抱自然
——高一春季社会实践侧记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美丽的春光,是最令人神往的。三月二十四日,农历初八,正当春光明媚之际,高一年级八百余人在蒋震宽副校长的带领下,由年级主任赵一鹏、陈英组织,前往无锡鼋头渚踏青游赏,进行一学期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八百多学子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在十六个班主任的指挥下,井然有序地登上前往目的地的大巴车。
我们出发了!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祟阿。”我们亦如王勃奔赴滕王阁时怀有的热情,虽非“骖騑”,但我们依然快乐无比,一路欢歌笑语,难以畅叙我们的幽情;虽无“祟阿”,一花一草,亦能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到了鼋头渚,果然人头攒动,游客如织,特别是樱花谷内,也是我们最喜爱的一处景点!登上轮渡,我们前往仙岛。窗外,“沙鸥翔集”,引得众人纷纷逗引;上岛后,我们拾级天街,饱览了各处名胜古迹;不少同学边赏景边记录、留影,为难得的集体活动,为北郊三年学习生活留下难忘的瞬间!本次社会实践,学生们是带着研究课题去的,或探访文人足迹,或探寻植物多样性,或探究景区发展之策略……大好的春季,探自然,品人文,识烟火,思人生,学会与人、与物、与自然相处,乃是社会实践的应有之义。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别了,我们怀着难舍之情,踏上回校的归途,花草招手,似与我们告别;鸥鸟嘶鸣,要与我们再见!
附上高一学生的游览感悟,以飨读者!
高一(2)班彭天杲同学写到:
无锡太湖风光好,樱花成林,繁花满树,湖上雾气朦胧,船影依稀,湖鸥掠过;山里空气清新,暖风拂面,格外惬意。阳光正好,三两同学,结伴而行,且行且歌,且思且记。午间饭食,无锡小笼,汁水丰腴,肉美细嫩,下午小憩,补足精神,一派欢喜,幸甚至哉!
高一(16)班丁柠同学写到:
白雾横鼋渚,绛雪绕村郭。花气熏古寺,竹影摇画阁。
归舟泛柳浪,佳人踏渔歌。回首虹桥上,斜阳入烟波。
清明将至时节,落樱不算多,靠风吹出的樱花雨也还为时尚早,但终是没有什么比满目娇红更吸引我们。无锡鼋头渚樱花谷,素有“太湖第一名胜,中华赏樱胜地”之称,“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 ,樱花盛开的日子,不用再远赴日本,樱花天堂,其实就在身旁。
入谷便是一道敞开的石扉,两侧密密的樱枝横斜地向外探着,许多游客穿着汉服,画着梅花妆,施施行于小道间。远去的背影配上十里长林,仿佛踏入了一去经年的旧时光,不记得是哪个才情诗人写下的:那年月,风掠过,微凉,樱花半开琉璃暖,青叶萋萋犹遮面。
花随人舞。轻吸一口,仿佛通身仍有徐徐余香渗出,丝丝缕缕,氤氲出一个“沉醉不知归处”。
赵师秀有诗“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 试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坐在草丛中,暖洋洋的日光烘得背上隐隐发烫,抬手将刺目的光线略略遮去,眯眼瞧着,脑子里不断涌出前人的字字珠玑“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风暖熏开花万朵,醉人寰。”
我想,来年定要寻上机会,重游一番。花开时来,花落时也要来。因为,有许多故事,开始动人,结局更可爱。
高一(16)班宋书涵同学写到:
五湖春涨韶光赏,桃花不见五柳寻。
立春两天后,随同窗踏春至鼋头渚,山色青青,湖面静静,樱花烂漫。赏春有思,感怀深甚。
——繁华春意盛,伐竹问靖节——
怀想初中时曾身临陶潜的桃花源,鼋头渚虽不开桃花,但繁花菲菲,在陶潜之后便被文人喻为现世的桃花源。由此遥想陶潜当年,官员腐败,朝政废弛,民不聊生。陶亦愤懑不平,从此去职不仕,隐遁田园。
世人谓陶潜曰隐士。隐士虽隐,可却不懂种菜,以至于草盛豆苗稀;虽心系黎民,却也只能聊乘化以归。陶潜乐酒,或许醉了,就可以忘却了世道的黑暗,一世的烦恼。可如此,世间的黑暗亦真能被照亮?
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逃避。
——安能事权贵,东林风遗存——
如镜的五湖映出历史的过往,或许湖水已经忘了岸上的人事纷纭。可东林党人没有忘。明末的五湖,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于此踏波浪以吟哦,抒豪情以壮志。万历年间,政治腐败,景逸先生也同样心系黎民,扶弱济贫,为官清廉。万历二十三年,先生去职回乡,却未遁隐而避世,在乡讲学长达二十余年。天启初年,先生得复用,便直言上书,谏皇帝除弊政,任贤能。
我曾想,若是陶潜积极处世,是否史上会多一个清官而非一个隐士?若是先生遁隐而避世,关心世事的东林之风还能遗存?
——桃花已不见,五柳先生远——
池畔的一排樱花浓艳得像一片云霞。樱花的气质是独特的——凄美无暇。无论是高缀枝头,还是飘落在地,它始终一尘不染,即使埋入泥土。
五湖,平静如镜。当年先生为阉党所谤,为守住高洁志士之气,投湖自尽。景逸先生投湖之时,会曾想过沧桑过后,还会有后辈以其为志吗?
周顺昌接济东林党人,张溥推及匹夫之有重于社稷,史忠烈公可法以天下事为己任,夏完淳抗清不屈而死……
鼋头渚,今怀古有思,虽今朝国泰民安,却不能忘先生之志。若是选择,青春好韶光,吾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