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晚六点半,北郊高中北星剧场。话剧《雷雨》演出,如期而至。
在制定学期初教学计划时,高一语文组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编排以及本年级语文教学实际,将《雷雨》作为整本书阅读的重点。
读《雷雨》。备课组推荐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的《雷雨(增订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全书包含导读、知识链接和完整雷雨剧本,共计188页,141000字。学生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全本。备课组依据《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戏剧特点,布置了画人物关系图,梳理四幕剧主要情节,观看1984年版《雷雨》电影等学习任务群活动。在这种跨媒介,多样化的语文实践中使得语文学习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语文特长和个性。
改《雷雨》。四个班级成为一组,负责一幕。各编剧组根据剧情,选择戏剧冲突激烈和舞台动作富于意味的内容进行删改。形成演出剧本后,再根据排练情况进行一校、二校直至定稿。写作就这样静悄悄地发生着,学生的领导力,协调能力也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着。
演《雷雨》。五月第一周海报宣传。第二周选拔演员。第三周定剧本,进行初排。第五周总排。从网购服装、借道具、租音响设备,到协调学生排练等,备课组张莉、周鹏欢老师倾尽全力,其他各位老师及时指导所在班级的表演。尽管,我们很不专业,但是一场演出看到的是一个团队的力量。
据悉,我校迁入新校区后,在2004年排演过一次一幕剧《雷雨》。此次是时隔14年后第二次上演《雷雨》话剧,更是首次上演四幕剧《雷雨》。
1933年,曹禺写出《雷雨》时才23岁,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时隔85年后,北郊学生以自己的表演向经典致敬。学生在表演时这样介绍《雷雨》:“站在多少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翻开这本话剧时,不得不承认经典终究是经典,它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不息。”
我们可以从图片、影像中可以看到学生的精彩表演。他们用这个时代的声音,表达85年前的世界。嬉笑怒骂,由衷而发;轻重缓急,只为演绎精彩!这样一群充满热情的孩子们从心底里发出的欢喜与忧愁,一次次震撼着全场。就连负责音效的李师傅也说:“我也曾参加过中央台节目录制,这些学生的表演一点也不逊色于那些成年人。”我们当然可以读出这当中有溢美之词,但是我们也读出艺术的力量,经典文学的力量。正是有了曹禺的经典,才使得一次次阅读,一次次交流,一次次登台具有着丰富生命、濡染生命的作用。
2018年6月3日,《雷雨》之夜。若干年后很多人会遗忘,但正如《雷雨》一样,时光的淘洗不曾减褪它的华彩。若干年后,这些年轻人再次翻出相册,打开视频或许会因曾经的这份记忆而感动。或许正因为曾经的芳华绽放,而备加珍惜未来的生活!
同时此次活动,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真正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绽放语文的芳华之美?这可能是全体北郊语文组同仁要继续思考、探索的问题。
时代芳华,经久不息。
现场(优酷):http://{域名已经过期}/v_show/id_XMzY0NDQ3ODcyNA==.html
现场(土豆):http://{域名已经过期}/v/XMzY0NDQ3ODcyNA==.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