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晚,璀璨北星,话剧之夜,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在北星剧场迎来了北郊高中第五届话剧节!
莎士比亚有言:“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正如《雷雨》自写成便带给人们经久不衰的感动一般,看似秩序井然的大家庭其实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梦,随着一击雷鸣与一声枪响化为虚无。不曾了解过悲剧美学没有关系,北郊的同学们已然在因戏而生的同情与悲悯之中,体验了悲剧的优美与崇高。
本次演出的剧目由经典戏剧《雷雨》和课本剧《促织》组成。一个多月以来,演员们始终如一地保有热情与执着,更看到了所有幕后工作人员的辛劳与奉献:导演的细致指导,编剧的精简提炼,道具人员的及时负责……
同学们在本次话剧节中,也感受到了不同于文本的魅力,由课本至舞台,由局外人至戏中人。他们释放了热情,陶冶了情操,拓宽了视野,最重要的,是呼唤对生命与人性深沉的思索。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不同演员对于相同角色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别演绎。在《雷雨》的三幕表演中,同学们热情参与,每一幕中的角色各有特色,收获了观众的热情与掌声。
话剧之夜不仅呈现了话剧《雷雨》,还增加了改编版课本剧《促织》,剧组成员用贴合剧情的古风装扮与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为同学们带来了新奇与欢乐的体验。
本次话剧节系列活动除舞台表演之外,更有海报与新闻报刊制作,学生采访和后期宣传片制作等,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话剧记忆,收获独特体验。
学生感悟
接受了编剧任务后,我发现这活远没有起初想得那么容易。一方面是时间的限制,原本一幕一小时的剧本需要删到20分钟,这要求我反复梳理情节和语言,确定主干以及可以剪掉的枝桠。另一方面,是对语言的要求,为防止同学联想过度,需删除某些敏感词。记得改鲁贵骂人那一段时,为避免影响情绪的连贯,每一处都经过反复斟酌,来确定替换的语气词。排演一次,讨论一次,调整一次,在这一次次中,全体成员对剧本的解读也在不断加深创新。最后要特别感谢全组演员们辛苦的排练磨合,导演的精心组织,非参演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团队最终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场精彩圆满的演出。——《雷雨》第二、三幕编剧:高一15班 陈容涵
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编剧。要说自己的收获,莫过于自己对周繁漪人物形象更进一步的理解。我看到了她的外冷内热,她那绝望中的反抗,她心底里对爱的渴望。她对新生活、新时代的追求,让我领悟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不服输、奋发上进的精神,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雷雨》第三幕编剧:高一17班 林熙扬
这次表演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四凤的性格与形象与我本身相去甚远,可毕竟,表演便是让自己去熟悉、去模仿、去理解,以至于成为另一个人的过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挑战,才驱使着我有了更加丰沛的动力去细细品读这一个人物。——《雷雨》第三幕四凤扮演者:高一16班 周涵秋
老师感悟
莎士比亚曾说过:“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戏剧也是一样,舞台展示固然精彩,但从剧本的删改、服装的选择、道具的制作、台词的背诵、动作的设计,也都体现了学生的投入与能力。亲身参与其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无论是《促织》还是《雷雨》,在高一学子的演绎之后都一样精彩。——陈希平老师
我不会忘记,当你们的表演赢得台下多次掌声时,我内心涌起的感动,你们一定也跟我一样,幸福着。我也不会忘记,等候在台侧的道具组的同学们,每一次拉上大幕时,你们拼尽全力也要让两块幕布没有一丝缝隙;每一次转场时,你们用尽全力,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把道具搬放到位……感谢你们,让我领略了青春的智慧,还有青春的热情和无私!——商哲凝老师
有舞台就有精彩!办一次活动不易,但若干年后这群年轻人应会记得这样的经历。他们年轻,美,有活力,有创造。未来,在他们人生困顿时,或许因为有那些令人追忆的美丽,从而越过坎坷。这就是艺术的价值!这也是青春的美丽!——王俊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