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素养,夯实育人根基;智启未来,创新地理课堂。10月22日,常州市高二地理教学研讨活动在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以“素养导向,AI赋能:深化地理整体性教学与评价的创新实践”为主题,旨在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型与创新,推动核心素养在课堂中落地生根。活动中,市区高二地理教师以及龙城地理新青年团队围绕课堂教学、技术融合与教学评价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活动由常州市高中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与会教师参观了北郊高中的地质科普馆。馆内丰富的地质标本与详实的区域地理资料,为教学实践与课程开发提供了直观素材,也为后续的课堂观摩与研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观察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第一节课由北郊高中王佳老师执教《“桥”见贵州——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王老师以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为切入点,通过视频资料展现中国百年铁路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大桥建设的动力因素与各群体交通需求,归纳交通布局的基本原则。课上,王老师巧妙将视野转向江苏乡土地理探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探讨江苏省高铁网络布局的成因,实现知识迁移与思维拓展。
第二节课是三河口高中张欢老师带来的《抚平地球伤疤,绘就山河新卷——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生态奇迹》。张老师聚焦贵州石漠化问题,运用AI技术生成引导视频,生动呈现石漠化危害;借助DeepSeek生成的虚拟实验平台模拟水土流失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形成机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治理路径与现实成效,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整节课融合技术手段与探究活动,展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课堂观察结束后,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长张立平老师进行教学点评。张老师认为,两节课聚焦高中人文地理问题情境化教学研究,立足于区域发展现实,贯穿人地协调观,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教学设计,高度契合地理学科育人导向。
课堂教学呈现出四大亮点:一是采用“一镜到底”的教学逻辑,构建问题导向的课堂结构;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层层推进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三是在多样化的任务活动中,注重信息获取与区域迁移能力的培养;四是强化家国情怀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最后,市地理教研员顾松明老师作了题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地理试题编制及教学探究》的专题讲座。顾老师强调,当前地理教学应推动“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区域化”,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情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进一步提出,地理课堂应实现三个转向: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主思”,从“覆盖教材”转向“提升素养”,从“机械刷题”转向“精准突破”,倡导以素养为导向、以AI为赋能,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新样态。
本次地理研讨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既有课堂实践的生动展示,亦有理论层面的交流探讨,为常州市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了交流互鉴、共同成长的平台。在素养导向与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常州地理教育正以扎实的脚步走向更加开放、融合、创新的未来。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打印文档